当前位置: 首页 > 快报 > 民生 > 街边士多铺越来越少,那个充满了人情味的老广州也与我渐行渐远……

街边士多铺越来越少,那个充满了人情味的老广州也与我渐行渐远……

2020-05-12 16:48    阅读 1055

生活在广州这座偌大的城市里,最大的“不变”就是“变化”:特别是对于在这座城市生活了几十年的老广而言,生活给我们留下来的许多记忆、刻下的片片痕迹,其实都在悄无声息地慢慢褪去……但遗憾的是:当我们意识到变化的存在,这一切似乎都已经停不下、止不住,留下的皆是缅怀与叹息……


最近广州的夜晚渐渐变得闷热起来,加上下班比较晚,不知为何,每当带着一身的疲惫,行走在夜深人静的街道上,就特别想找家“士多铺”坐下:一张折叠桌,一把塑料椅子;啤酒也好,汽水也罢,就这样静静地坐着,似乎一天的烦恼都能随着这街道的轻风烟消云散……



虽然住在老城区,但当我想找一家士多铺坐下时却发现,这些在老城区本来司空见惯的士多铺,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,变得越来越少了……而取而代之的,是越来越多的新式便利店。



那些从小帮衬到大的小士多,平时根本不会引起人们多大的注意,但当人们需要它的时候,它就像一夜之间蒸发了一样,没留下半点痕迹。



一开始想:反正横竖都是个坐,去便利店也一样。于是便走进了一家便利店,买了一瓶饮料和一份鱼蛋,在角落处找了个空桌就坐了下来。



但坐了不到一会,却突然升起了一股莫名的压抑,似乎四周的墙壁、琳琅的货物都不断挤压过来一般,有种令人很不自在的感觉……于是我匆匆把手上的鱼蛋吃完,便匆匆地离开了。


这种感觉,以前坐在士多铺前根本未曾有过,走回家的路上我就在想,这究竟是为什么呢?



不得不承认,这种现代便利店的确让我们的生活方便了不少:商品种类更多、桌椅更加舒适,比起传统的士多铺更干净卫生,甚至还有空调提供……



从功能性上说,新式便利店各方面的条件与传统士多铺相比几乎都是“无懈可击”的,这种新旧交替,似乎也是情理之中的事。


但坐下来仔细想想,或许正因为新式便利店过于“完美”了,这种规范化与模式化才会让人“喘不过气”。即便它给了我们更舒适、更广阔的的空间,但终究没有一张板凳、一张折叠桌来得自在。


“这种空间,是被束缚的空间。

它的确很舒适,但唯独缺少了温度。”


至少在便利店里,我几乎没见过围桌而坐、放声畅谈的场景,更别说是把酒言欢,共叙桑麻……即便有,“在便利店里喧闹”这种行为本身,也会被视作不合理、应该受到道德谴责的行为。



但在老城区的士多铺,只要不打扰到附近居民,这种行为完全是合理的。


店家不仅会有意识地进行铺张,而且在顾客“胡搅蛮缠”一通后,还会主动“收拾残局”,这种微妙的关系,对于很多生活在老城区的广州人而言,早已变成了一种习惯。而随着越来越多便利店的出现,这种场景愈来愈少了……



“士多”,是一种粤语的说法,源自于英语单词“STORE”。但其定义与英语的解释又有所不同:英语的“士多”在牛津词典的官方解释是“销售大量不同类型商品的大型商店”。



而粤语的“士多”则更类似于小型杂货铺、小卖部一类的存在。广州的“士多铺”之所以特别,主要有两个方面:


首先是上文提到的,很多传统士多铺在销售一些普通零食商品的同时,还会在路边划出一片小区域,提供一些桌椅给人消遣休憩,没有强制性的消费要求,即使只消费一瓶2块钱的玻璃樽汽水,你也可以坐上几个小时。正是由于消费门槛低,所以成为了不少老广晚上聚会聊天的好去处。



其次是广州的士多铺并没有一个固定的经营模式。它往往位于居民区,经营者通常是居住在附近的老街坊,客户群体也几乎都是附近的居民。由于是小本买卖,为了扩大盈利渠道,这些士多铺会根据自身的地理位置,扩展出许多有趣的小业务:


一些位于学校附近的士多铺,会适应学生的需求,销售一些文具、玩具,还有香肠丸子一类的熟食。每到放学时间,门前总是堆满了学生,似乎上了一整天的学,等的就是聚在士多店门前的这一刻。

对于小学生来说,士多铺就如哆啦A梦的百宝袋,几乎能撑起每个孩子一整天的快乐。所有想要的东西,在这里都能找到;无数童年的快乐印记,几乎都源自于这些士多铺。



无论是爆旋陀螺、激斗战车这些曾经攒在掌心的宝贝,还是跳跳糖、变色糖、臭气弹、辣条这些五毛钱的廉价美味,都与士多铺一起,在无数老广的童年里刻下了深刻的印记……



念旧的人或许还留着当年的玩具,但在这些士多店门前,男生们玩陀螺、四驱车的喧闹声;追星女孩们买明星贴纸时的息息碎语,在士多店逐渐没落的今天,似乎都听不见了。



甚至还有一些士多铺“特供”的的商品,比如塑料袋装的沙示汽水,相信如今也没有哪里能找得到了。


除了这些有着独特“地理优势”的店铺,在人流量较少的一些老居民区里,还有一些业务更为单一的士多铺,对于很多成年老广而言,这些士多铺的存在,同样有着特别的意义。



它们通常隐藏在老城区某一条小巷中,既是一家店,又是老板的家。若不是居住在附近,压根不会留意到它的存在。


有趣的是,这些士多铺的货架上,永远只有零星几款饮料零食,规模稍微大点的,也有提供雪糕烟酒等,但与如今的便利店相比,绝对是小巫见大巫。



这些小士多的老板很多都是上了年纪的老广,由于做了多年的街坊生意,他们更善于与顾客打成一片:主动跟你聊天,主动搬来椅子问你要不要歇息,或者滔滔不绝地跟你闲话家常……从他们的字里行间能听出,这种“打成一片”绝非出于商业考虑,而是一种由心而生的“亲近感”。士多老板与前来帮衬的街坊之间,与其说是买卖关系,还不如说是朋友来得更为贴切。




更有趣的是,他们之中的相当一部分,都不是以“发家致富”为目的,经营一家士多铺,对于他们来说更多是一种“世艺”(消遣)。


我曾经和西关老城区的一个士多铺老板聊天,


我问道:


“你们就卖这些东西,能赚钱么?”


年近70的老板回答道:


“有什么就卖什么呗,又不是指着这个店吃饭,几十年了,街坊们都买习惯了,我也卖习惯了。”


老广州人的那种佛系淡雅的性格,在这些士多铺老板身上真的表现得淋漓尽致。



对于老板而言是一种消遣,那么对于顾客就更不用说了,士多铺前经常出现的“大排档”场景,便是最好的证据。


这是江南西路的一家士多铺门前,在这里经常能看见各种各样的人:有开着豪车来的富二代,有身穿校服的学生,有居住在附近的中年老广,也有附近打工的农民工兄弟……



虽然他们从事着不同职业、经济条件也各有不同,但坐在士多铺前的他们,却有着几乎无异的消费习惯:啤酒花生米、薯片维他奶……此时此刻他们似乎并无什么社会阶层的区别,他们中的每一个都只是想在这社会洪流中畅所欲言的【人】。



老广的士多铺就是有一种这样的魔力,只要坐在它的门前,一切社会环境赋予给人的标签都会被模糊化,路灯下的每一个身影,都能在这里找到安逸、找到自在。


士多铺其实也不是什么很特别的存在,在全国各地或许都有这种形式的杂货店,但正因为它太普通,也太普遍,以至于人们对它的存在都已经习以为常,有一天它们突然不在了,我们才会恍然大悟,并若有所失……


很多股东都希望我们多去寻找一些传统小店、城中老字号,作为一名老广,这种心情我们完全能理解。


随着市场经济的局势变化,网红店、连锁店这种食肆是越来越多,而很多老广从小接触、有着特别情怀的小店,却由于生存问题变得越来越少,或者被时代所迫,作出了不可逆转的改变。



人在感到一种熟悉的事物正在消亡时,免不了会产生一种危机感,在渴望捕捉这些回忆的同时,也会对对立事物产生反感情绪,这是人之常情。


其实网红店、连锁店的存在就像这些新式便利店一样,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它们不好吃、环境差,而是那种浓重的商业氛围与极度齐一化的经营模式,有时的确令人很“窒息”,甚至有的店打着“食肆”的照片,却完全感受不到这是一家食肆。



人生来是渴望自由的,当大排档的那种随心所欲的空间,在装潢精致华丽的室内餐厅中被压缩甚至消抹,“亲切感”也就不复存在了,食物当然也就变得略显空乏无味。


大家或许会觉得我要抨击这些便利店、网红店,但我要说的是:


这一切,对于所有人来说,都无能为力;

而且在我看来,这些都是合理的。


这是属于这个时代的趋势,是一股奔涌的潮流,我们不应该、也没能力去避免甚至逆转。真要为这些逐渐被淘汰的老事物做点什么,只有在这些东西还未消失殆尽以前,尽量去感受、去品味。


写这篇文章的原因,不仅仅是想告诉大家,我们熟悉的那些士多店正慢慢地消失,更多是希望大家在空闲之时,能多去想想自己生活的城市还有什么是值得去回味、去珍惜的,如果有,那就赶快去回味,莫等一切都悄无声息地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,才来追悔莫及。


最后用某家士多铺老板说过的话结束这篇文章:


【几廿岁人了,都唔知仲有几多年命,屋企嘀后生嘅肯定唔会接手哩间烂铺头了,当然我亦都唔想距地靠哩间士多仔生活,我仲有几年命,就做多几年吧!】